閱讀文章

我國玉文化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日期:2010-02-21] 閱讀:
  我國玉文化研究已走出傳統的單純對玉器形式、年代、功能和考古類型學考察的範疇,步入驗證人類文明史和社會物質文化研究的更廣闊領域。
  
  日前在大連召開的中國玉文化玉學第四屆學術研討會取得的成果表明,近年來,我國玉文化研究已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性進展。
  
  與會專家認為,古代玉器與中華文明起源關係重大,是中華文明的基石;中國最早的玉器出現在中國西遼河地區,距今至少有8000年的歷史;中日玉文化交流可追溯到6000年前。
  
  由中國文物學會玉器委員會與大連大學中國東北史研究中心共同舉辦的研討會吸引了來自國內及美國、日本、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70多位專家的參加。
  
  與會專家學者分別就巫、玉、神之間的關係,玉器與中國古代禮制的形成和發展、西遼河流域史前用玉製度、西遼河古玉的功能與用途等專題進行了廣泛的交流和探討。
  
  中國玉文化源頭上溯至8000年前
  
  新華網大連5月25日電(記者閻平)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第一工作隊隊長、副研究員劉國祥說,中國玉文化源頭可上溯至8000年前。
  
  他說,中國雕琢玉器的歷史非常久遠。二十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內蒙古東南部和遼寧西部地區發現大量紅山文化玉器,在學術界引起極大反響。接下來的學術探索中,人們對紅山文化玉器的源頭是什麼發生興趣。二十世紀80年代中期,在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遺址和遼寧阜新縣查海遺址,發現了早於紅山文化的遺存,已經有了大量大型定居的村落,被命名為興隆窪文化。
  
  二十世紀90年代初,在這兩個遺址裡,陸續出土了大量興隆窪文化玉器。這些玉器出自居室墓葬內,常見的器型有玉玦(耳環)、長條形玉墜。從這項發現看,當時的先民們已經成功地把玉材從石材中分辨出來,掌握了拋光成型、鑽孔等技術。玉玦成對出自墓主人的耳部,應是佩戴在墓主人耳部的裝飾品,長條形玉器是佩戴在頸部的頸飾,還有的放於胸部、腹部作為掛飾。
  
  2001年至2003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第一工作隊,對敖漢旗興隆窪遺址進行了發掘,在一座居室墓中,出土了兩對玉玦,其中一件出自填土內,另一件嵌入墓主人右眼眶內,此類用玉習俗在中國史前時期尚屬首例。
  
  劉國祥認為,興隆窪玉器是中國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玉器,也由此將我國琢磨和使用玉器的歷史推進至距今8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期。興隆窪文化的玉玦,也是世界範圍內最古老的玉耳飾。
  
  在此次中國玉文化玉學第四屆學術研討會上,劉國祥對興隆窪文化用玉製度進行了系統的分析。他說,首先,興隆窪文化玉器的發現,在中國用玉史上具有開先河之風範。玉器以裝飾品為主,充分體現出遠古人們對人體外在裝飾美的追求。此外,通過對興隆窪遺址墓主人的分析看出,可能是墓主人生前右眼有疾,死後將玉玦嵌入右眼眶內,起到以玉示目的作用。遼寧牛河梁紅山文化祭祀遺址女神廟內出土的陶塑人像,雙眼內嵌入圓形的綠色玉片,應該是對此種用玉傳統的直接承襲。這也是對玉器賦予濃重的人文觀念的最早的實證。
  
  那麼,最早的玉器為什麼出自西遼河流域呢?
  
  經專家鑒定,興隆窪文化綠色玉玦是原料,是遼寧岫巖玉。本地區擁有的豐富的玉礦資源是玉文化得以產生和發展的必要條件。興隆窪文化時期,掌握了打制和加工細石器技術,為琢玉技術的出現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對美的追求和對玉器賦予的人文情懷,是本地區玉文化發展的核心動力。
  
  劉國祥同時也認為,玉器的使用在當時並不普遍,僅限於極少數的居室墓葬內出土,玉器可能還具有標誌墓主人生前身份等級、社會地位的功能。
  
  此次大會認為,從興隆窪文化雕琢玉器的工藝和用玉理念看,都已經相當成熟。西遼河流域將成為探索中國玉文化起源的重要區域。
  
  據瞭解,考古工作者已經找到了早於興隆窪文化的線索,期待有更進一步的探索。
  
  中國文物學會玉器委員會會長楊伯達先生認為,中國應該存在萬年的用玉史。
  
  專家認為古代玉器與中華文明起源息息相關
  
  新華網大連5月25日電(記者閻平)中國文物學會玉器委員會會長楊伯達說,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古代玉器文化是中華文明的基石。
  
  這是記者從日前在大連召開的中國玉文化玉學第四屆研討會上得到的消息。
  
  中國人自古以來便崇玉、尚玉。楊伯達說,古代玉器應該是石器的一部分,它最早是做為工具來使用。由於其美觀並具有人們無法解釋的神奇特性,被做為祭神、通神以溝通上天的神物。玉作為神物至少出現於距今8000年前。
  
  據中國考古學會常務理事、著名考古學家郭大順介紹,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考古工作者在遼寧省西部的朝陽、阜新地區,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和鄰近地區以及江浙一帶,陸續發現和辨認出幾千件屬於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玉器,其中尤以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發現的玉器最為引人注目,出土了一批包括隨葬玉龍、玉鳳、玉人在內的動物形玉雕和各種造型特異的玉器,這批玉器出土之多,雕琢之精美,實屬驚人。
  
  考古工作者對這批玉器進行仔細研究後發現,這些玉雕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同時也反映了中華文明黎明時期的哲學觀念。遼寧師範大學文博系教授田廣林說,玉龍在紅山文化的出現,意味著統一的宗教神權的出現,意味著當時社會上已經有了比較強大的管理形態,為中華文明的產生和最終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目前發現的史前玉器只存在於中國東部沿海和東北亞地區。郭大順表示:「儘管在中國歷史上單獨劃分出『玉器時代』難以取得共識,但這一時期的確是中華文明起源的一個顯著特點,是中華文明所獨有的,而紅山文化的精髓正是玉器,這也是遼河文明是中華文明源頭之一的有力證據。」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高煒認為,隨著社會組織的分化,玉器做為禮器,成了社會地位的象徵。牛河梁積石塚、凌家灘、薛家崗以及良渚文化的貴族墓葬中,玉器是最重要甚至唯一的禮器。而此後的玉璽、玉帶、玉珮更是成為皇權及官員等級的標誌。
  
  玉器不僅是社會地位的象徵,還體現著中國傳統的道德標準。楊伯達說,以孔子為創始人的儒家學派,繼承並發揚了西周以來「比德於玉」的思想,賦予玉許多美德,將玉道德化,玉德觀念逐步流行,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他說,現今凡在字典上能夠找到的帶「玉」字的成語幾乎全是褒義詞,比如「化干戈為玉帛」「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玉不琢不成器」等等。這種將玉器作為美德載體的文化現象,在全世界是獨一無二的。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有200多個字、詞、成語與玉字有關。
  
  古代玉器與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息息相關,中國考古學會常務理事、著名考古學家郭大順十分肯定地說,玉器是中華文明的一個重要載體,它使中華文明得以傳承數千年。
  
  專家認為玉龍是「中華第一龍」
  
  新華網大連5月25日電(記者閻平)儘管近年來全國各地考古發現了不少龍的形態,但參加中國玉文化玉學第四屆學術研討會的專家認為,在遼河流域出土的紅山文化玉龍堪稱「中華第一龍」。
  
  據介紹,這種玉龍呈勾曲形,高26厘米,口閉吻長,鼻端前突,上翹起稜,端面截平,有並排兩個鼻孔,頸上有長鬣,尾部尖收而上卷,形體酷似甲骨文中象形的「龍」字。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第一工作隊隊長、副研究員劉國祥認為,紅山文化玉龍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具龍形的龍。
  
  紅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前活動於以遼河流域為中心的部落集團所創造的文化類型,繼紅山文化玉雕龍被確認後,在距今超過8000年的興隆窪文化查海遺址發現了一條長約19.7米、用紅褐色石塊堆砌、擺放的龍。
  
  遼寧師範大學文博系教授田廣林認為,紅山文化的發現證明「龍」在遼河流域至少有5000年的歷史;而興隆窪文化的發現,則把中國人崇龍的歷史上推到8000年前。
  
  中國考古學會常務理事、著名考古學家郭大順說:「除年代早以外,遼河流域的龍,還形成類型多、成系列等特點。」遼河流域考古發現的早期龍可分8個類型,按年代早晚排列大致為擺塑型、浮雕型、木雕型、刻畫型、彩陶型、泥塑型、玉雕型和彩繪型。
  
  據田廣林介紹,中國人崇龍禮俗有一個逐步成熟的過程。近年來,河南濮陽發現過有六七千年歷史的蚌塑的龍,黃河中上游仰韶文化遺存中也發現過距今5000年前的鯢形龍,但這些都是龍的初級形態。
  
  郭大順認為,在遼河流域出土的玉龍形象,證明了龍確是多種動物的結合體,而且確知這些動物原型中有豬、鹿、熊和鳥。它們相互影響,相互結合,經過人們不斷地藝術加工提煉最終定型。
  
  田廣林說,紅山文化玉龍是中國崇龍的最標準形態,它的出現,標誌著中國崇龍禮俗的最終形成。從崇拜各種動物到統一到玉龍,體現了中華文明起源的一個基本過程。
  
  他認為,紅山文化是中華龍文化、玉文化的一個直接根系,是中國擁有5000年文明的基本標誌。
  
  龍在中國百姓心中是吉兆、智慧的象徵,也是人與天、神溝通的媒介,被賦予了主宰風雨、載人升天、降臨祥瑞等等神奇功能。在中國古代,龍還被引入到古天象學、命理學以及帝王政治等領域,被賦予了濃厚的神秘色彩。
尋找與您的有緣水晶,歡迎到>>>這裡<<<以優惠價選購水晶,數千件晶品任君挑選,質量有口皆碑。

上一篇:
下一篇:中國玉文化源頭上溯至8000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