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文章

辨偽識真玉之色

[日期:2010-02-10] 閱讀:
  玉之色,是玉本色加玉的次生色組成。有幾種顏色容易搞混,識別的辦法是:
  
  1.邊玉(邊石):它看上去既像玉又像石,有不同的顏色,色澤分佈也好像受沁的古玉、老化的美玉。這種玉實際上是玉礦的邊沿和岩石交界之處的邊玉(邊石),它的色澤與古玉受沁是不同的。它是在原生狀態時岩石變質交代過程不徹底,或外來礦物加入融熔之後形成的,其顏色的位置、發散、邊界與器物表面的關係和沁色有著明顯的不同。這種狀況也存在於風化時天然次生色渲染的玉中。
  
  2.皮色:皮色的形成與邊玉不同,它是玉石在自然界形成的天然次生色,其顏色有黑、紅、黃、栗……多種多樣。不少玉工在製作玉器藝術品時,有的故意將皮色留下作為「俏色」,也有的留下一些皮色以示是正宗籽料(籽料優於山料,山料不帶皮色)。正因為皮色是風化外皮的遺留物,在仔細觀賞中可以看到,它的色澤是由外向裡的,而且在皮殼上留下了風化玉質的疏鬆狀態,其緻密、光澤、油頭、水頭都不及玉本體,往往有麻面,不光潔。
  
  3.作色:人工作色屬玉的人為次生色,也是對玉的一種藝術加工,同時也被制假者利用造假作古。人工作色始於宋代,明以前人工作色的行話叫做「老提油」,明以後叫「新提油」。也許人們從俏色中體會到,玉雕藝術品帶上顏色會更美,從而想到人工作色。提油作色與沁色是不同的,雖然作色也是從皮殼開始,沿綹裂、玉質薄弱處滲入玉肌,但它的顏色呆板、層次不清。古玉沁色是在千百年中生成的,它的延伸、發散、浸染十分自然舒展。而作色是短期行為,它們不可能完全相像。出土的老提油,不少在皮殼處的顏色已經褪色、脫落,成為斑狀,反而不如伸入玉肌內的顏色重,這種現象真正的沁色絕對沒有。另外,古玉雖然受沁,可古玉的皮殼其光澤、潤色都一樣。人工作色用燒、煮、化學腐蝕等手段,作成之後,皮殼上會留下黯然受損的作色部位,或顏色只是浮在表面,仔細端詳也就會明白分辨。
尋找與您的有緣水晶,歡迎到>>>這裡<<<以優惠價選購水晶,數千件晶品任君挑選,質量有口皆碑。

上一篇:當場寶石鑒定,翡翠拋光比較
下一篇:翡翠A、B、C貨的鑒定